(杨贝、王文韬/文 王文韬/图)既在通信工程的科研领域深耕算法,也在政务实习中洞察城市发展脉搏,作为土生土长的郑州人,他带着对家乡的眷恋与对科研的热忱,在哈工大郑州专项的培养体系中不断突破,用扎实的专业能力、丰富的实践经历,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学子“扎根故土、逐梦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王文韬,哈工大郑州专项通信工程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先后荣获研究⽣特等奖学⾦、研究⽣⼀等奖学⾦、校科技创新奖学⾦、校社会实践奖学⾦、校优秀团员等荣誉,参与国家级研究课题。他的成长轨迹既是学子个人奋斗的生动注脚,也是研究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出的又一果实。
缘起:从“意外关注”到“坚定选择”
王文韬与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的故事,始于一则家人转发的新闻。起初,看到“哈工大与郑州联动”的消息时,他曾误以为是“标题党”——但随着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建设进度不断加快、相关新闻陆续发布,作为哈工大学子的他,逐渐被这份“意外的关联”吸引。


在研究院的王文韬
备考研究生阶段,王文韬主动深入了解郑州专项的培养模式:郑州专项聚焦河南产业需求,与多家龙头企事业单位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能让学生在科研学习中同步深入产业一线。
“综合我的成长经历和职业规划,郑州专项的校企联培模式更适合我。”王文韬谈道,作为郑州人,他始终希望未来能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而郑州专项恰好搭建了“专业成长”与“服务家乡”的桥梁。最终,他毅然将考研志愿填为郑州专项,开启了一段与故土紧密相连的求学旅程。
实践:在政务实习中看见家乡新潜力
对王文韬而言,能进入郑州市发改委实习,是一次宝贵的经历,而这份机会的背后,离不开研究院的“牵线搭桥”。当时,郑州市发布了“引力计划”暑期政务实习活动,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明确的个人志愿,王文韬通过层层筛选,成功获得市发改委实习机会。
这段实习让他刷新了对政务工作和家乡郑州的认知。“以前总觉得政务工作很轻松,真正参与后才发现,每一项政策的落地、每一次调研的推进,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付出。”王文韬回忆,实习期间,他跟随领导同事参与郑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建设情况的总结调研,足迹遍布本地企业、研究机构和算力中心。
正是这次实地走访,让他看到了家乡的“另一面”:“过去我只知道郑州是交通物流枢纽,没想到家乡还具备发展成中部数据和算力枢纽的潜力。”那些在本地生活十几年都未曾了解的潜力企业、科研机构,不仅让他对郑州的城市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更让他坚定了“用专业所学服务家乡”的想法——而这,也成为他后续职业规划的重要转折点。
科研:在产教融合中锚定方向
除了丰富的实践经历,王文韬在科研学习方面同样成果亮眼。在通信抗干扰领域,他参与的研究项目聚焦“人工智能与传统通信技术的融合”——通过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算法,优化传统通信算法的不足,让通信抗干扰系统更智能、更高效。

王文韬(左下)参加“逐梦基层”职涯实践团
“研究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通过研究院,我获得了很多实习与参观机会,深入其中了解了河南本地与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破解了科研和产业脱轨的问题。通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我对我的科研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这些都有利于我科研的长远发展与就业规划。”
未来:乘着家乡发展的东风向上生长
谈及未来,王文韬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如果一切顺利,我会留在郑州工作,用所学为家乡的通信产业发展贡献力量。”目前,在研究院老师们的帮助下,他正积极与郑州本地优质企业对接,稳步推进求职相关事宜。
“研究院让我找到了科研与家乡的结合点,也让我看到了扎根故土的无限可能。”王文韬说,他期待未来能继续在郑州的产业沃土上深耕,同时也期盼着研究院能乘着郑州发展的东风,培养出更多“懂产业、爱家乡”的优秀学子。
学长寄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畏困难,乐观向前。
编辑&排版:杨贝
责任编辑:梅鹏飞
审核:张懿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