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双创赋能锻造“镁好”未来

发布时间:2025-05-21 浏览次数:10

卓越学子 | 宋浩然: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双创赋能锻造“镁好”未来

(杨贝/文 宋浩然/图)以硬核科技突破产业壁垒,让跨界思维激活产教融合。为展现研究院育人理念及成果,研究院持续推出卓越学子系列报道,邀请优秀学子为大家分享学习、双创、成长等方面的经验与心得。本期学子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郑州专项材料与化工专业2024级博士生宋浩然。

“实验室的镁合金性能优异,但一到车间锻造就开裂——这是行业最大的痛点!”在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双创基地,2024级郑州专项博士生宋浩然举起一块泛着银光的合金锻件。为突破传统工艺限制,解决镁合金强度低、塑性差、力学性能不均的问题,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入驻了研究院双创基地,投身于变形镁合金强化研究与锻件开发”

从金属热加工基础研究到致力于突破产业化瓶颈,这名90后博士生以双创基地为舞台,交出了一份“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的青春答卷。

深耕材料领域:产业经验反哺学术研究

“我是河南郑州人,在哈工大校本部读研的时候就了解到郑研院成立的消息,也一直在关注回家乡就业和深造的机会,后来如愿到郑研院工作。”宋浩然此前在研究院激光智能制造研究所担任实验技术专员,当时他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团队完成实验平台的搭建,设备的进场、安装、调试以及培训等工作,方便科研人员和团队学生完成课题任务。“在车间里摸过热锻件的手,更能发现论文里看不到的真问题。于是我就萌生了继续在材料领域深造,把博士学位读下来的念头。”

在实验室的宋浩然

“我还在研究院工作的时候,就协助研究生同学参与了研究院双创基地孵化项目,也了解到了研究院对学生项目的大力支持,今年入郑之后,看到了研究院最新一批入驻项目的征集通知,就立马和团队伙伴们商量,达成了入驻意向。”通过申请研究院双创项目,宋浩然和团队走出了一条工学结合、产研互促的科创路径。

双创启航:实验室成果的产业化突围

“在材料领域,以铝镁为典型的轻质合金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尤其在航天航空、汽车等有燃油燃料使用需求的工业领域,越多应用轻质合金,越能减少使用过程的能源消耗,并且随着整体质量的减少,还能携带更多的燃料,这是轻质合金最明显的应用价值。”当谈到为何选择变形镁合金作为研究方向时,宋浩然侃侃而谈。

“但是轻质合金塑性差,加工成型困难,镁合金比铝合金更轻,在加工成型方面难度也更大,探索镁合金的应用场景既是机会也是挑战,这是我们团队选择变形镁合金作为研究方向的出发点。”

项目团队成员

“整个项目从0到1落地的关键还是和成员们就项目的点子进行沟通和讨论,确定分工,确定我们的优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完成项目书的书写,最终完成入驻的答辩工作。”

双创生态:科研项目的“实战练兵场”

“传统工艺如同‘高温猛火烤冰块’。”对于宋浩然和团队来说,工艺参数的探索是项目研发面临的重要挑战,每个参数和最终的参数组合都需要进行工艺试验做出试样,然后对性能进行测试,确定满足性能需求的工艺参数。常见的试验设计方法可以减少试验次数,但是最终的参数还是避免不了一次次工艺参数的尝试,确定出强度、塑性满足使用要求且抑制镁合金开裂的工艺参数。

变形镁合金强化研究与锻件开发团队镁合金航空座椅生产成本低,

适合批量化生产,具有强度高、重量轻、多功能性等综合优势,

竞品中拥有明显竞争力

目前团队开发制备出高强度ZK60镁合金锻坯,力学性能已经超过国外供应锻件,实现了高强镁合金承载结构件国产化。“经过前期不断地探索实践,我们团队目前开发出的镁合金已经应用在国外某知名飞机制造商生产的飞机座椅扶手上,替代原本的铝合金,助力其实现客机减重需求”宋浩然骄傲地说。

项目研发车间

当提到研究院双创基地为整个项目落地提供了什么支持时,宋浩然答道:“研究院双创基地对我们团队的帮助可以说是涉及了方方面面,首先是对我们提交的项目申请书一一细心指导。其次是对于成立公司相关的知识和流程的手把手辅导,并经常给我们分享创新创业比赛等信息。最重要的是提供的资金支持,方便团队成员进行项目技术的更新探索和维持团队的日常运作。”

未来愿景:双创沃土上的青年担当


“规格严格”铸就材料性能,“功夫到家”攻克技术难关。当问及未来规划,宋浩然举起自己团队开发的镁合金锻件:“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发论文,更要让中国高铁、国产大飞机用上自主可控的‘超轻铠甲’!这不仅是材料强化,更是作为新时代哈工大工程师的自我锻造。”在哈工大郑州研究院这片双创沃土上,这群青年科研力量正致力于锻造中国新材料的未来。

学长寄语:初学者迈向高手之道,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编辑&排版:杨贝

责任编辑:梅鹏飞

发布审核:张懿文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