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松花江畔到黄河之滨,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扎根河南沃土,以哈工大精神为笔、前沿技术为墨,与郑州这座国家中心城市同频共振。这里,有科研团队突破“卡脖子” 技术的攻坚故事,有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有科技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的鲜活案例。【哈郑故事】专栏将为您打开一扇窗,见证百年名校与活力商都的交融,聆听创新引擎驱动区域发展的铿锵足音。
(梅鹏飞/文 于艳玲、金世光/图)四月的豫东平原,晨光熹微中,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生物质资源化团队负责人于艳玲,副研究员王腾飞等一众科研人员已背着仪器行走在兰考县蜜瓜种植大棚里,用精密仪器取样,测量土壤温湿度、pH值等数据。50岁的蜜瓜种植大户杨东波蹲在一旁,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抚摸着新铺设的秸秆地膜,小心翼翼地扒开地膜查看瓜苗根系,泛黄的秸秆地膜在阳光下散发着淡淡的草香,与旁边的黑色塑料地膜形成鲜明对比。
生物质资源化团队金世光等科研人员在瓜地进行土壤取样
盐碱地上的科技突围
兰考,焦裕禄精神发源地,黄河故道留下的不仅是红色记忆,还有板结盐碱的土地。经过兰考县多年来的治理,盐碱地问题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在此基础上,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常高正以新疆哈密瓜为种源,成功培育新品种蜜瓜——玉兰香,并在兰考取得种植成功,蜜瓜成为兰考第一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于当年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成为“新三宝”之一。
兰考蜜瓜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也知道用塑料地膜可能会造成土地板结,加剧盐碱,但又没啥好办法。”李永健拿起一块板结泛白的土壤,掉落的细沙混着盐粒。作为兰考县最早种植蜜瓜的农户之一,他的遭遇正是当地蜜瓜种植面临问题的缩影:全县蜜瓜种植面积超 3 万亩,但传统塑料地膜年残留量达120吨,塑料膜在土壤里数百年才能降解,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透气性下降、连作土壤碱化严重。白色污染与土壤退化形成恶性循环,作物品质、亩产收益很难不受影响。
常高正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实现‘兰考蜜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攻克白色污染与地力衰退两大难关。”
实验室到田间的接力
这个问题也牵动着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生物质资源化团队成员的心。2025年,经过与兰考县政府、省科学院、省农业科学院多次交流和实地调研,团队提出,与兰考蜜瓜基地共同打造以纸地膜和腐殖酸有机肥为主的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再根据实际使用效果,逐步推广其他种植基地。
生物质资源化团队副研究员王腾飞(中间)和瓜农交流
“我们的纸地膜主要原料是农作物秸秆,降解周期只有90 天左右,还能释放有机质和腐殖酸改良土壤;植物源腐殖酸肥料是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如秸秆、花生壳等)加工成的有机肥,不仅可以修复盐碱化板结土壤,还可以实现绿色循环。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帮助瓜农改良土质,提高蜜瓜品质,打造出农业示范项目!”团队负责人于艳玲副教授是哈工大博士生导师、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秸秆资源化技术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她专注生物质资源化与土壤修复领域研究逾20年,创新研发的精准治理技术累计改良盐碱地近万亩,相关成果获得《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生物质资源化团队负责人于艳玲查看苗情
常高正(左一)、王腾飞(左二)在瓜棚交流
科技助农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从哈尔滨到兰考的长途运输让纸地膜的使用成本增加,农民对新技术的疑虑更如无形屏障。“免费试用!”团队做出决定,首期试验田全部免费使用全降解地膜和腐殖酸肥。3 月的倒春寒里,他们带着上吨有机肥、200公斤纸地膜一头扎进兰考蜜瓜种植大棚。针对兰考春季多风沙气候,现场测试抗风掀性能以及湿抗张强度实验,并在3类典型土壤(沙土、黏土、盐碱土)开展腐殖酸肥;同时,针对不同农户的土地问题,因地施策,制定不同的修复方案。
希望在藤蔓间生长
在李永健的试验田,科技的魔力正在显现。团队成员介绍,经过2个月的治理,土壤pH值已经有明显向好变化;得益于纸地膜良好的遮光性,使用纸地膜的地块杂草少、生长慢,而使用塑料地膜的地块,杂草已经随着温度上涨“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使用了植物源腐殖酸肥料的蜜瓜苗,也肉眼可见的根茎粗壮挺拔,长势更好。“以前老担心用了新技术没啥效果,还费钱,现在看来是我见识短了。这才几个月,地里就有变化,今年蜜瓜肯定能有个好收成!”李永健站起身,眼中满是对丰收的憧憬。科技的种子正和瓜棚里瓜苗一同茁壮成长。
使用纸地膜地块(右)相较于使用塑料地膜地块(左),地膜下的杂草较少
使用植物源腐殖酸肥料地块蜜瓜苗(下图)相较于未使用的地块(上图),瓜苗根茎粗壮挺拔,长势更好
如今,兰考科创园里由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支持建设的秸秆资源化处理中试基地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基地建成后,占地500平方米的生产线预计7月投产,可年产150吨生物基肥料,着力解决兰考县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共性难题,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把实验室搬到田间,让论文写在大地上。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用实际行动为兰考蜜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科技动力,诠释着科技助农的使命担当,书写着乡村振兴答卷,让兰考蜜瓜真正成为甜透民心的“致富果” 。
文字、采访:梅鹏飞
受访者:于艳玲、金世光
图片: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梅鹏飞
审核:张懿文、王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