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刊发哈工大党委理论文章:担起主体责任 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5-23 浏览次数:6

哈工大全媒体(刘培香/文)近日出版的《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25年第9期“本期聚焦”刊发哈工大党委理论文章《担起主体责任 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文章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必须以高远的政治站位、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刻把握思政课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内涵要求。要紧紧围绕“人”这个工作对象,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深刻内涵和实践基础,从青年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出发,将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全局视野谋划建设“大思政课”,以系统思维在打破“理论”与“实践”、“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大学”与“中小学”、“校园”与“社会”的边界,以知、情、意、行的融合统一帮助青年学生更好树立树牢理想信念。要以六个“要”标准为内涵指引,全维度抓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新成效。全文如下: 

担起主体责任 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高校担起主体责任、践行初心使命,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构筑强大思政引领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必须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思政课建设的底层规律和现实需求,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把握战略形势任务所需,以高远站位践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高校必须以高远的政治站位、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刻把握思政课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内涵要求。

一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出光荣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我们党正在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能够完成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发展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深深绑定、紧紧联系在一起。思政课是我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最直接的载体,是帮助学生培育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最有力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办好思政课之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意义,以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全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东西矛盾、南北矛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不稳定因素带来了一系列新变数、新问题、新斗争。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大势和国际问题,如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以强大的战略定力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精准剖析外部环境、准确把握发展形势、深刻把握教育规律,以强而有力的思政课启智润心、解惑思想、凝聚共识,引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理论的清醒解决思想的困惑,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都能明辨是非、坚定立场,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自觉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提出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就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说,“拔尖”显性体现的是对创新人才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能力素质要求,隐性内含的是创新人才能够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的成才方向要求,而且是全部要求的“总开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理想信念的培养摆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的首要地位,构筑“才德全尽”“德胜其才”的拔尖创新人才画像,培养一大批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提供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我们必须站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高度,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形势下思政课建设的新任务新使命,坚决担起主体责任,忠诚践行初心使命,以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如何再育新一批“杰出人才”、再造新一批“国之重器”高质量谋划改革推进思政课建设,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内容予以系统谋划、重点推进,在全国高校首批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学校思政课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学校思政教育新局面不断巩固拓展。

 

聚焦学生认知发展链条,以真理力量强化政治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办好思政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做好人的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工作对象,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深刻内涵和实践基础,从青年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出发,将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这是高校担起主体责任、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所必须把握的重要工作要求。

一是在底层规律上做到“通透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思政课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彻底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其本身就是真理的力量。推进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精髓,全面、准确、系统地讲清楚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充分将这一真理力量彰显出来,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脑入心,引领学生学深、悟透、用好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认知,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二是在武装效率上做到“与时俱进”。思政课作为以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为主要支撑的课程体系,始终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既是思政课建设遵循唯物辩证法这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面向新时代新形势推动思政课建设形成新气象新作为的内在要求。党的理论创新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探求未知、发现真理的过程,伟大实践每推进一步、对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就要深化一步,思政课建设也就必须跟进一层。推进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立足时代发展、回应时代之问,系统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及时、完整、准确、有机地融入各门思政课程,以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引领性,把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智慧力量,让广大青年学生紧跟时代发展、聚焦当前重点,更为深切地感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三是在认知强化上做到“寓理于情”。党的创新理论是真正的人民的理论,这既体现于其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探究人类解放的道路,是理论家心目中的“阳春白雪”;也体现于其在回应人民期待中保持历久弥坚,是老百姓听得懂的“下里巴人”。推进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深刻把握好“阳春白雪”同“下里巴人”的辩证统一,既要以理论体系的知识性丰盈学生信念之泉,更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身边的、鲜活的、触手可及的事实,引导青年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带着“感情”察“实情”、悟原理,在直观感受和科学思维的深入碰撞中,看清楚、想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让青年学生心服口服。

四是在成长助推上做到“知行合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思政课想要实现对学生价值塑造的引领,就必须建立在其所学的理论对其成长成才需求的满足之上。推进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深刻把握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范式的变革规律,坚持把学生成长的主动权更加充分地还给学生,并以此深层激活学生创新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以思政课的“通透阐释”,引导学生深刻把握服务国家“主逻辑”与个人成长“辅逻辑”的辩证统一,引导学生更加科学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哲学智慧,锚定自身成才价值、制定自身成长目标、设计自身培养路径、整合各类培养资源、应对各类成才难题,帮助青年学生建立起对党的创新理论从宏观认知、内涵把握,到微观运用、指导实践的完备的“知行合一”链条,引导支持青年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成长成才获得感,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强烈认同感。

 

拓展教育资源供给范畴,以破圈思维建强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理想信念的确立,是理性从思想萌芽到认知初成,再到实践检验,经过反复摇摆而后进一步提炼升华,最终确立并坚定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在传统高校思政课的组织范畴内是难以全面实现的。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全局视野谋划建设“大思政课”,以系统思维打破“理论”与“实践”、“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大学”与“中小学”、“校园”与“社会”的边界,以知、情、意、行的融合统一帮助青年学生更好树立树牢理想信念。

一是持续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边界。党的创新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思政课想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就要沿着党的创新理论形成的客观路径,在教育教学中有效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边界。高校要深刻把握这一重要逻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为总体框架和系统牵引,将在党的领导下加快推进各类强国实践中所涌现出的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像“挂葡萄藤”一样牢牢“挂”在党的创新理论的“四梁八柱”上,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踏勘中一一建立起党的创新理论“指出了什么”“如何指导实践”“实践产生了什么效果”“产生效果的作用路径和基本机理是什么”的认知体系,引导支持青年学生在“抽象思维”同“具象实践”的螺旋式上升中完成认知升级。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组织建立了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理论体系高度匹配的实践支撑体系,在全国高校创新推出思政课实践课授课模式,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二是持续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边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来看,专业课程满足学生对“硬实力”提升的显性需求,思政课程满足学生对“软实力”提升的潜在需求,一“显”一“潜”,决定了专业课程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能力强于思政课程。高校要充分把握这一规律,以学科合作、资源共享、教学研讨等方式,深挖用好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持续推动思政元素巧妙而精准地植入各门专业课程,创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机制,打造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课程建设体系,在战略层面上帮助学生深刻把握学好专业课程之于国家大局的重大意义,在战术层面上讲清楚战略思想牵引下的专业知识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科学前沿中理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重任,化政治引领、思想引导于日常、于无形。

三是持续打破“大学”与“中小学”的边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大中小各学段的学生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其认知能力、思维模式之间既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差异。高校要科学把握各学段学生成长规律“差异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课程内容的顶层设计上,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理清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的边界,精准把握高学段学生理想信念建设需求,从更高维度为学生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内涵,以认知层次上源源不断的新鲜感和获得感,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知新而致远中持续激发热情。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要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牵引辐射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资源供给体系,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衔接。

四是持续打破“校园”与“社会”的边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高校要善假于物,善于突破校园的边界,有组织地精心整合思政教育“小课堂”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大课堂”实践场景的契合匹配,把思政课开到科技创新现场、开到强国复兴建设一线、开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舞台上,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更深刻地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一步夯实真知、提炼真知,筑牢信念之基、立下强国报国之志。

 

建强课程建设关键力量,以创新施策夯实师资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效。一方面,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供给方,只有自身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设计者,只有具备充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把道理讲活讲新。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六个“要”标准为内涵指引,全维度抓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新成效。

一是要强化典型引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要系统把握当前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层次结构特征和面临的短板,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求,精心选树大师典型。一方面,要围绕典型强配套,通过构建名师工作室等系列倾斜举措,持续强化对典型的培育、托举,引导激励典型担重任,带头打造标杆课程、探索特色发展,以大师之强夯基垒台。另一方面,要紧抓典型强辐射,通过培育构建“传帮带”联合体,以大师示范培育打造系列青年名师工作室,构建“发掘—培育—辐射—再生”的典型引路生态闭环,加速构建形成“大师引领、青年结队”的师资雁阵,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强化多元融汇。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本身既要传授知识、启智润心,更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队伍既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熟悉,更要广泛掌握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高校要善于解放思想,紧扣如何才能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这个关键,大胆从其他学科、其他领域广泛吸引集聚名师大家,发挥其学科底层逻辑“一通百通”的优势;吸引集聚领导干部,发挥其精于马克思主义具体实践的优势;吸引集聚先进模范,发挥其在强国建设一线躬身实践的优势,同“科班出身”的思政课教师形成结构互补、优势互补。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校党委坚持以大系统观推进大思政课授课力量建设,构建了校内力量发动、地方政府协同、重点领域领军企业深度参与的涵盖370余名校内外骨干导师的全域力量组织体系,合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活讲透。

三是要强化集智聚力。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作为构成多样化和组织多元化的复杂系统,其内部各门课程既相辅相成、同向同行,同时也特征鲜明、边界清晰。以系统思维统筹协调各门思政课程授课教师融合赋能、形成“1+1>2”效应,是加速提升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整体驾驭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要深刻把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复杂组成特征,打破各门课程的泾渭边界,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的比较优势,通过集体研讨备课、练兵比武等方式,“集众长”多维度、深层次挖掘和探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深度协同打好“组合拳”。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聚焦大思政课建设中高质量内容供给难题,探索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密切协同+专业课教师、学生代表深度参与+行业专家有效配合”的集体备课方式,集智聚力打磨好每一堂思政课,以此支撑建设的“实景大思政课”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四是要强化终身成长。由于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的特征,思政课有着比其他课程要求更明显的与时俱进特征,对思政课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提出较高要求。高校要广泛打造终身学习支持平台,主动引导支持广大思政课教师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既要聚焦理论端,主动学习、及时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坚持课程建设同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同步推进;更要聚焦实践端,主动观察、学懂悟透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主动将其转化为思政课讲授的最新素材,引导支持思政课教师以高动态、高韧度的学习成长,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XoW28abAiJ37Jx06F-LsA





责任编辑:刘培香

审核:宋玲 李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