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河南日报头版报道《校地牵手,将引发怎样的“蝴蝶效应”》,报道介绍了研究院落地郑州以来,在省、市、校的指导支持下,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积极融入河南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助力河南推进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
以下为相关报道:
校地牵手,将引发怎样的“蝴蝶效应”
(河南日报记者 柯杨 尹江勇 师喆)打造一支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获批全省首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研发高质量金刚石晶体合成装备……落地郑州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哈工大郑州研究院铆足劲、不停步,创新创业的鼓点越敲越密。
一个是国内知名的理工类“双一流”高校,有着“工程师的摇篮”美誉;一个是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正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这场跨越千里的校地合作,具有什么样的样本意义?5月11日至14日,记者多方走访,深入探究“哈工大元素+郑州发展”背后的赋能共生。
落子郑州,背后有何深意?
往金属“锅”中放入原料和“佐料”,经过微波高温“烹饪”,就能生成碗口大的金刚石和硅片复合的晶圆。这是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红外薄膜与晶体团队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金刚石晶体合成装备。
“这项技术一落地郑州,就迅速实现了成果转化,跟当下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创新升级的迫切需求不无关系。”红外薄膜与晶体团队代兵研究员认为。
河南的金刚石产量占全球产量的90%强,但产值却不高。要解决产业大而不精、大而不尖、大而不强的问题,就必须突破瓶颈,加大金刚石在光学、热学、电磁特性等方面的研发力度。而一个新特性的突破,就可能带来百亿元、千亿元的产值。
把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引入进来,把科研和产业深度融合起来!对加速奔跑在创新路上的郑州、河南来说,这是必须之举。
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对一流大学、科研机构来说,这是形势使然。
将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正是奔着这个共同的目标,哈工大与郑州市成功牵手,在深度合作中互促、并进、共赢。
2021年5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郑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共建协议;
2021年8月16日,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2022年3月,研究院团队从东区新发展大厦搬到一期场地;
2022年8月,研究院科研团队与企业签订第一个横向合作协议……
这个我省第三期“三个一批”建设项目,短短两年里就跑出了可喜的加速度,背后折射出的,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的决心与力度。
实施人才强省“八大行动”,8位院士受聘为首席科学家,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迎来院士“挂帅”……河南全力打造人才发展雁阵格局,让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得更深,激荡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产教融合,开启哪些模式?
哈工大郑州研究院院长王广飞介绍,研究院和中电27所、宇通客车、省科学院等近20家头部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采取“校企双导师+攻关企业真课题”的模式,培养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从企业生产实践中征集“真课题”100余项,让学生在实训环境中成长,争取个个都是“顶岗工作”,人人皆是“工程科技人才”……针对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等问题,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积极探索机制体制创新,努力蹚新路、作示范。
以校本部高端人才团队吸引自聘人才,建立“不看时间重业绩”的市场化引才政策……研究院师资队伍建设“以才引才”,全力打造“大师+团队”“校派+自聘”“国内+国际”人才工作体系,现在已有十余支创新团队入驻,初步形成了100余人规模的国际化高端人才队伍。
获批“多模态重大慢病防控科学与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共建河南省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创新中心、功能金刚石材料创新中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研究院联合省科学院等省内优势单位共同申报科研平台、共同开展研发攻关,正在形成“汇智虹吸”效应。
引进新模式,探索新路径,力促产学研融合发展,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已引入、筛选出了金刚石、分布式光纤传感、特种机器人等近20项成熟度高、落地性强的待转化科研成果,正在积极融入河南产业链、创新链。
引育人才,如何落地生根?
“从人才公寓到研究院直线距离还不到200米,我和妻子上班非常方便。”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实验室管理部(中心)副主任苑景坤说。
苑景坤和妻子李荔枝,同为哈工大培养出的博士。2021年7月,远在深圳的苑景坤听说研究院即将成立,作为开封人的他不由得心动了,“其实当时在深圳也有很多选择,但哈工大是母校,河南是家乡,了解到研究院的定位与规划,我们毅然放弃了深圳对高层次人才的丰厚奖补政策,选择回到家乡。”
科研环境如何?孩子就学咋办?落地郑州前,夫妇俩不免有些担忧。没想到,入职报到前后不过一个月时间,所有后顾之忧都被快速解决,两人得以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苑景坤感慨,在这里,他感受到了老家河南的温暖和对于人才的渴望,更感受到了研究院进取的决心与魄力,“我将和妻子一道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施展才华,为中原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何能让更多苑景坤和李荔枝回到家乡?如何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在河南发光发热?“做好我省人才工作,短期靠‘引’,长期靠‘育’,关键在‘用’。”长期研究我省教育、科技与人才发展,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王长林认为,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至关重要。
在他看来,一方面要继续鼓励国内外优质高校资源落地河南,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考虑本土高校的传统特色和学科优势,结合我省产业特色优势和发展需要,合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办学培养研究生,提升本土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省本土高校跨越式发展。
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的落地,掀开了河南发力推进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的崭新一页。
随着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郑州正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科学园区,并计划利用3到5年时间,建设30家左右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引育1万名青年科技人才(博士后)。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研究院建设将陆续启动。
届时,将有更多一流高校和研究院所入豫,成为建设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的关键一环。这个由一流大学院所、省科学院院所、顶尖国际院所、顶尖中央驻豫院所等组成的特殊的“圈”,将依托科学技术的力量,让企业出题、科学家答题。一个“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科技创新全周期优良生态,正在中原大地上加速形成。
原文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3-05/16/content_643578.htm
报道截图
编辑:梅鹏飞,审核:张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