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全媒体(李双余/文)1月2日,光明日报客户端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打造一堂行走的教师思政课》为题,报道我校通过开展国情研修活动、成立“国情研修实践团”等方式打造一系列“行走的教师思政课”,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与业务能力提升深度融合。
相关报道如下:
哈尔滨工业大学:打造一堂行走的教师思政课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士英 见习记者胡沛然 通讯员梁英爽
“这次学习交流是一次‘补钙’的过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离不开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我要把载人航天精神引入到专业课堂,鼓励学生投身航天事业,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贡献。”近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共建教师思政教育基地座谈会上,哈工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齐超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共建教师思政教育基地座谈会
教师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主力军,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增强思政育人能力,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积极打造国情研修活动,成立“国情研修实践团”的方式,组织教师深入国之重器打造现场、红色教育基地,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教师对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的认知,探索出了一套教师思政的“新样板”。
实践团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学习
同齐超一样在实践活动中深受触动的,还有物理学院副教授黄丽。2024年12月,她和实践团成员来到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听了讲解员的讲解、看着一件件文物,黄丽感到十分震撼和感动:“长征路上,正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科研路上不断征服前方的‘娄山关’‘腊子口’。”
而作为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良玉,则更加关注如何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我要把在此次活动中收集的第一手鲜活资料转化为教学素材,将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从红色精神血脉中汲取奋进力量。”马良玉说。
实地的参观学习不光能补充“精神之钙”,也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多接触生产一线、了解产业需求的机会,引发对于自身科研、治学方向的思考。
实践团在生产一线调研学习
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内,炙热的铁水缓缓流淌、大型机械整齐排列。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件件令人引以为傲的“国之重器”最初的形态。“到了生产一线,我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大工业的‘温度’。”机电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穆冠宇近距离观察着每个生产环节,更加感受到作为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我认真了解到了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如何用专业知识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是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实践团在科技企业调研学习
在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研后,化工与化学学院副教授尚云飞进一步了解到我国新能源技术领域前沿创新成果,这让他对如何培养青年学子有了新的思考。“在接下来的科研教学工作中,我要把基础研究与应用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们深入研究涉及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前沿技术,在未来能够维护我国能源安全贡献一份力量。”尚云飞说。
报道链接:
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5925b38b6c4f4db3a048f5b99d5f39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