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哈工大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

时间:2024-12-30浏览:27

哈工大全媒体(李双余/文)12月3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推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系列报道,以《破除成果“堆数量”导向》为题介绍相关院校机构的探索和进展,其中报道了我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评价成果代表性,引导鼓励科技人才持续产出高质量成果的举措和成效。

相关报道如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全面部署人才领域改革任务。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根据党中央部署,相关部门和单位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推进,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举措成效如何?怎样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本版今起推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系列报道,介绍相关院校机构的探索和进展。

——编者

 

破除成果“堆数量”导向

记者 谷业凯


引导开展有组织科研,在服务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建功立业;构建多维分类评价体系,让科研人员在专属“赛道”上走得更稳、跑得更快;破除成果“堆数量”导向,鼓励用代表作“说话”……近年来,随着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深入推进,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极大地增强了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鼓励产出高质量成果

从助理教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今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赵唯淞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新晋正高职教师。

赵唯淞主要从事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聚焦超分辨荧光显微镜、计算成像、深度学习、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生物学成像是一个非常‘交叉’的学科。”赵唯淞说,“这个方向既要用到光学,还涉及物理、机械、控制与化学等领域,近年来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我们的用户多来自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基础学科。”

实践中,交叉学科研究具有多元化、多样性等特点,人才评价主要的瓶颈在于评价体系构建。赵唯淞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实行的高水平代表作制度。

2021年,赵唯淞以排序第一身份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论文,首次从计算的角度提出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通用模型,实现了目前活细胞光学成像方法中分辨率最高(60纳米)、速度最快(564帧/秒)、成像时间最长(1小时以上)的超分辨显微成像;2023年6月,他又在《自然·光子学》上发表研究成果,将当时世界上超分辨显微镜中最高通量视场成像范围,提升至毫米级。此外,他还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7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部分创新成果已实现产业化落地。

近年来,为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评价成果代表性,哈尔滨工业大学取消学术论文数量要求,鼓励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聚焦成果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引导鼓励科技人才持续产出高质量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周善宝举例,比如,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就制定了以顶刊、权威期刊、著名期刊为主的代表作目录。“高水平代表作发表情况综合运用于人才评价、职称晋升、岗位考核等多个考核评价环节,切实增强了考核评价的科学性。”

 

报道链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content/202412/30/content_30048985.html




责任编辑:商艳凯

审核:宋玲 李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