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 韩杰才校长在《红旗文稿》发表署名文章,传递重要讯息

时间:2022-03-11浏览:245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在求是杂志社主办的《红旗文稿》2022年第5期发表署名文章,名为《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2022年2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要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既要培养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要主动对标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部署,坚持党的领导,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坚持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积极投身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伟大事业中。


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一流大学建设要服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就要打破惯性思维、摆脱路径依赖,在战略层面上加强对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认知把握,就必须放之于更宏大的历史坐标、更全景的现实维度中加以分析研判,把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历史方位、内在规律和关键核心。
把握人类科技发展重要规律,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超前布局问题。科技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生活方式转变、世界格局变革和人类文明形态孕育的根本动力。纵观人类文明史,每一次文明中心转移都伴随着物质、信息、能源、交通、生命等五大技术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而人才是实现这一突破的动力之源。在农业文明阶段,中国是当时全球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和全球原始创新的发源地,张衡、祖冲之、沈括、郭守敬等一批世界顶级科学家,推动铜、铁等物质科技,水车、风车等能源科技,造纸术、印刷术等信息科技,马车、帆船等交通科技和中医等生命科技取得突破性变革,使中国在数学、生物医药、天文物理等方面引领全球,成为人类农业文明的中心。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在欧洲的爆发,欧洲思想获得巨大解放,自然科学得到快速发展,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相继产生了一批世界顶级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牛顿、波义耳、拉格朗日、拉瓦锡、爱因斯坦、普朗克、高斯、黎曼、霍夫曼等,他们推动诞生了《天体运行论》、《人体结构》、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创立了相对论、量子力学、有机化学、细胞学说等重大科学理论,推动钢铁、塑料、硅等物质科技,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能源动力科技,电话、电报等信息科技,现代医学、生物学等生命科技等取得突破性变革,推动全球完成两轮科技革命,使欧洲成为人类文明新中心。20世纪的美国,集聚了费米、冯·诺依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产生了贝尔、爱迪生等一大批顶尖发明家,推动人类在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科技,合金材料、新型轻质化材料等物质科技,核能等能源科技,卫星、火箭等空间科技再次实现质的飞跃,使美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人类信息文明的中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掌握人类科技在五大技术领域的变革规律,对于我们精准研判未来人才布局的发力点至关重要。一流大学要自觉站在党中央参谋助手的高度,勇立新一轮科技革命变革的浪尖,强化目标导向、抢抓发展机遇,把准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未来制高点,助力我国超前布局一批能够引领人类科技实现突破性变革的战略人才,助力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创新高地。
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球吸纳问题。人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大国博弈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持久动力。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一方面西方国家的主导力正在不断下降,西方模式不再一枝独秀;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性崛起,中国模式彰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一流大学要主动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危与机,深刻认识中国道路的生存性贡献、发展性贡献、制度性贡献、文化性贡献、和平性贡献,面向全球努力讲好中国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优势,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讲好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经济优势,讲好中国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国家的发展舞台优势,讲好中华民族和平友善、崇贤尚能、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优势,不断拓展服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谋划的全球视野,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形成具有国际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担当和事业舞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助力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接续传承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一百年前,一群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可以说,抓好“后继有人”是我们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维度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一流大学要深刻把握“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主动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宏伟蓝图中找准定位、明确责任、担起使命,瞄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上提出的“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作出的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超前谋划青年学生组织化培育路径,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做好战略储备,源源不断培养输送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

全面服务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明确了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组成;在中央人才工作会上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进一步指明了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建设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要自觉对标,系统研究服务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方法论。
加强战略引领,推动人才队伍始终心怀“大格局”。战略人才力量是指能够在战略层面上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才力量,是引领和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战略人才力量作用发挥够不够、指向准不准,“战略”二字是前提关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应当着力研究突破的关键命题。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之路,许多高校都将自身发展同国家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铸重器、育英才,培养了一批战略人才力量。如二战时期,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顶级大学均参与到曼哈顿计划的实施中,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出了一大批顶尖科技人才,为后续阿波罗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美国引领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尖兵”力量。一流大学应当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全面强化对人才的战略引领,通过建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机构,组织动员各方面各领域的战略科学家集中研究、超前谋划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攻关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通过高标准高质量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谋划全面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战略实施路径;通过统筹规划建设大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家工作室各类重大平台,为人才队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强力支撑;通过强化同国家重点领域、重要行业领军企业的战略协同,支持各方面人才深度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在科技创新主战场中获得快速成长;通过建设教师发展成长支持平台,配备人才工作专员等,强化对各学科各领域人才战略实施的全过程引领跟踪保障;通过深度挖掘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强化人才队伍许党报国的文化自觉,全方位全链条强化对人才的战略引领。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助力人才队伍聚焦下好“大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就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住推进人才发展的主要矛盾,全面聚焦人才成长本身,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生态环境,以“破”“立”并举的体制机制改革红利,充分激发广大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广大人才干事创业的磅礴动力。对一流大学来讲,就要把握好“赋能”和“减负”的辩证关系。为人才“赋能”,就是要建立起完善的用人主体授权机制,增强用人主体在谋划推进人才发展成长中的话语权,支持用人主体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建立有效的人才队伍建设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使各领域人才成长资源得到更加精准充分的配置。为人才“减负”,就是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大力营造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文化氛围,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强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力度和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力度,让更多人才能够全身心聚焦学术本身,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努力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通过一“赋”一“减”的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配置优化,全面强化人才队伍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营造潜心治学、静心治教的良好环境,使学术更好回归学术、使学者更好成为学者、使大师更好聚焦大事,使人才队伍把功夫下到位、下到点子上。
创新评价体系,推动各类人才队伍活力“大迸发”。“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在中央人才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评价体系的论述作了进一步深化,并从基础前沿研究的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的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的市场导向为我们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一流大学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评价体系论述的发展变化,着力从人才成长的多元性和人才成长的动态性上优化评价机制。从多元性上来讲,就要坚决破除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瘴痼疾,根据各类人才成长的路径特征,探索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着力健全以立德树人成效、学术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确保“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人才”。从动态性上来讲,就要针对各类人才特征建立成长成效全过程跟踪监测和动态评估机制,既要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对人才成长过程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实时掌握人才成长健康度,做到不“掀锅盖”便可以对人才成长进行微调整、微引导;又要根据各类人才成长周期规律,适时组织开展全面系统的专门考核评估,把“锅盖”掀准、掀好、掀出成效。

努力走好杰出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关键在于“继”,核心是“自主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上对加强人才自主培养作出了战略性安排,提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并提出了到2025年“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到2030年“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目标。一流大学要深刻认识立德树人在人才自主培养中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意义,将走好杰出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作为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的根本路径,引领一代代青年人心怀民族复兴之梦,坚定报国强国之心,涵养引领未来的创新潜能,历练接续扛旗的过硬本领。
树牢理想信念,厚植矢志复兴之魂。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他们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关键在于一代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的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孙家栋、陈景润、黄大年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先锋典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舵定向、立心铸魂,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挖红色育人的校训传统,建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思政课体系,大力营造校训指向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广大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把矢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生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
强化“五育并举”,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党中央经过多年总结摸索、不断深化作出的部署安排。随着我国改革发展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党中央的育人方针实现了从早期注重德育和智育,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强调“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21世纪初期强调“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再到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展现了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从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的战略层面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在统筹驾驭、超前谋划、创新引领、攻坚克难等不同层面、不同维度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任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深的期待,急需广大青年学生在求学期间练就宽阔扎实的知识储备、系统融贯的思维模式、健全完善的人格修养、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能塑造。从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的战术层面看,推动各方面专门人才实现由“匠”到“家”的提档升级过程,如培养造就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自然科学家,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的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是从单一能力素质向复合知识体系转变的过程,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完成。一流大学应当全面强化“五育并举”的顶层设计、资源供给和评价体系,加快形成“五育并举”的成才导向、培养体系和文化氛围,培养一大批真正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知行合一,塑造真刀实枪之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够培养出“大师”的底气和自信,在于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前者集中体现为“知”,后者集中体现为“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深刻阐明了知行合一在塑造人才、培养大师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行合一”尤为重视,无论是他治国理政思想中“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等重要论述,还是对青年学生“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的重要嘱托,都为我们如何培养人、锻造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启示。一流大学应当自觉站位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将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作为推动实践育人的宝贵平台和重要资源,为学生规划设计个性化的全生命周期实践育人路径,搭建基层选调、政务实习、行业实践等平台,支持学生广泛参与到国家重大急需攻关、服务区域振兴发展中,引导学生主动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投身重点行业、扎根基层一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以知行合一练就真刀实枪之能,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勇担服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生逢其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须充分发扬我们党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的光荣传统,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全力服务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坚定不移走好杰出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和立德树人事业,团结凝聚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