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学子 | 令人心动的offer——李珂: 产教融合赋能,锤炼“超硬”功夫

发布时间:2025-03-12浏览次数:132

(杨贝/文 李珂/图)为展现研究生就业风采和研究院育人成果,研究院特别推出研究生就业经验系列报道,邀请就业典型为大家分享学习、实习、求职等方面的经验与心得。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等内容引发广泛关注。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位产教融合项目(郑州)的学子,正是在产教融合这种模式赋能下,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与优秀的实践表现,成功签约了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以下简称为“三磨所”),成为这所河南省超硬材料领域龙头企业的新生力量,这不仅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更是哈工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产业链需求精准对接的生动典范。

李珂,哈尔滨工业大学产教融合项目(郑州)2022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专业(焊接方向)硕士研究生,曾多次参与金刚石微波窗多功能复合金属化及低温封接技术研究、IN738 与 Hastelloy X 高温合金BNi-2 钎焊接头高温蠕变及性能的研究等国家重点项目。

今天,让我们走近李珂同学,了解他锤炼“超硬”功夫的故事。

深耕材料领域:在项目中锤炼“超硬”功夫

哈工大是梦校,郑州是故乡,哈尔滨工业大学产教融合(郑州)项目(以下简称“哈工大郑州专项”),为李珂在家乡实现梦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校本部学习期间,他努力深耕超硬材料焊接领域相关知识,深度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我们作为工科研究生,一定要珍惜每一次机会好好做好科研,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课题和项目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对于一线企业的研发岗位来说,熟练掌握自己专业领域所需要的知识至关重要。”

李珂在实验室做实验

在超硬材料焊接领域,他始终致力于突破大尺寸金刚石的金属化工艺及与异质金属的低温连接技术瓶颈、弥补燃气轮机密封件的可靠性及修复技术的空白,相关研究成果为超硬材料产业链的提质升级提供了新生力量。

产教融合赋能:新工科人才的成长路径

哈工大郑州专项具有“校企导师组联合指导”和“攻关企业真课题”的特色,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与河南龙头企业之间架起了桥梁,打通了研究生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在企业实习实践期间,学生们获得了与行业顶尖专家对话交流的宝贵机会,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为区域产业链的提质升级贡献了哈工大力量。

实习实践期间,李珂在学校导师和行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依托研究院及企业的先进实验平台,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新工科人才成长路径。这种企业出题,导师和学生共同答题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技术难题,使同学们快速掌握了专业领域的关键技术,更培养了他们跨学科协作能力与工程化思维。

签约三磨所:助力河南“超硬”产业

“世界超硬材料看中国,中国超硬材料看河南。”河南超硬材料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近年来,河南努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优势再造、换道领跑,打造超硬材料产业新高地。发展超硬材料产业,河南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郑州三磨所

从与三磨所签约的那一天起,李珂就在心里埋下为家乡打造“最硬最锋利的工业牙齿”的种子。“磨炼大国之‘材’,服务国之所需。”这是哈工大人与郑州三磨所在精神使命上的不谋而合,“超硬”实力的背后,不光反映出哈工大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真本领,也体现着新一批“卓越工程师”的报国担当。

未来展望: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青年担当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教强国战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而年轻一代是推动中国创新的关键驱动力。

李珂(左二)参加红色寻访活动

“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让我看到了国家发展的光明前景,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省、市、校为我们青年学子提供了这样广阔的平台,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到发展新质生产力青年何为,李珂充满信心。

建立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性基础工作。未来,研究院将持续为省、市培养、输送兼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书写更多“孔雀栖中原”的精彩故事。

【知识小链接】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哈工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成立于 1958 年,是我国磨料磨具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全国磨料磨具、超硬材料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信息和咨询服务中心。隶属于世界五百强的“中国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实力居于行业中领衔地位。

责任编辑:梅鹏飞

审核:张懿文


扫一扫分享本页